2021届高中三年级一模考试
语文考试试题
【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本考试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势必我们的名字和座号填写在答卷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卷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卷卡上。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卷卡一并交回。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韵”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要紧范畴,它刚开始用于音乐。梁建文帝在《劝医论》中,初次把音乐的“韵”引入了诗歌美学,他敏锐地发现了诗歌中超迈悠远、耐人寻味的那种艺术趣味,与音乐的“余响”不绝、叫人回味的“韵”在感官上相通。从此,“韵”与诗,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
诗人之韵,是诗人个人的音乐修养、风貌,与这种修养、风貌在诗歌作品中有哪些用途。古人以“琴棋字画”来评价艺术的修养,“乐”是第一需要。他们觉得,诗人对音乐的修炼,既能够使诗人形成独一无二的风韵面貌,也能使他在创作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首要条件,又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方法。清人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中视神韵为先纯真无邪性情,作品中的神韵,是作家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作家的神韵,决定作品的神韵。韵既是作品中的态度风致,也是作家的态度风致在作品中的体现。
诗歌之韵,既体现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即声律,又体现为内在的审美特质。诗歌的外在之韵指向明确,内在之韵内涵更丰富。在古典诗论中,韵是作为作品构成的一个要紧原因存在的。宋代李膺把“韵”比作朱弦遗音,大羹遗味,也就是说,作品需要具备超出文本以外的、让人回味的原因,这种原因是作品必要的组成部分,不然作品便是“庸俗鄙”一样的作品。明人胡应麟把“筋骨”、“肌肉”和“神韵”作为作品的三大要点,“筋骨”等于作品的立意,“肌肉”等于语言的运用,“神韵”则是精神风韵。在他们看来,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肯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这是诗歌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宋人范温那里,韵也同样是作为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而存在的。他觉得韵与一些具体的美的形式和风格相不同,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如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之类,而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的需要,是各种美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假如没韵,那样空有美的形式的作品是不会让人信服的;假如作品不可以在韵上胜出,那样它的美也就随之失去。
对于同意美学来讲,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它产生将来,就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是读者,因而面临着被无限阐释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丰富的可能性,是由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跟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同意能力、心理等分不开的。而假如从读者同意的角度看,韵又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姚鼐在《与王铁夫书》中说王铁夫的诗“咀诵之余,别有余韵”,其实就是说诗歌中的话语含蕴在经过了他的咀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感受,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感觉到的诗歌魔力。
“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点。它指向文学生产的整个过程,关乎作家、作品和读者,含义丰富多彩而具备广阔内涵。在多样化的当代诗歌写作中,假如大家能以与时俱进的见地,赋予古老的“韵”新的年代精神,从中探寻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体系,将会对新诗的进步大有裨益。
(摘编自《文静报》徐峙《“韵”的三种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建文帝在艺术上敏锐的嗅觉让他发现了“韵”与诗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韵”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要紧的范畴。
B.诗歌美学中的“韵”有三种形态,包含诗人之韵、诗歌之韵和读者之韵,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C.“诗歌之韵”有内外之分,外在之韵表现为一种音乐形式,内在之韵表现为一种审美特质,这类是诗歌构成的要紧原因。
D.“读者之韵”的产生是需要肯定条件的,既与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有关,也与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同意能力、心理分不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文章第二段所引袁枚的看法,大家可以如此觉得,缺少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非常难写出艺术性非常高、富有神韵的作品。
B.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李膺与胡应麟的看法,证明了欲使作品摆脱庸俗、粗鄙的格调,须在作品的内涵、意境上下功夫,而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
C.第五段,作者从同意美学的角度,阐释了读者之韵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是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
D.文章论证上使用了总分总结构,第一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接着剖析“韵”的三种形态,最后总结并提出期望。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很看重音乐修养,由于这种修养可以让诗人形成独特的风韵面貌,同时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方法。
B.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依据原文,说的应是读者之韵。
C.李膺、胡应麟和范温对“韵”都有各自的解析,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他们都觉得“韵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
D.作者觉得,“韵”的内涵很丰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点,当代的学人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韵”新的年代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逆旅
柯灵
这是一座巍峨的高楼,豪华的大餐馆,——像摩天的崖壁,突兀地在闹市中心出现了。
脚下是喧嚣的海,人与车汇成洪波,涡流似地激荡翻卷。四周林立着无数高低新旧的建筑,——游戏场、跳舞厅、性病医院……电炬的光影交织成幻异的云彩,网罗半个天空。
像盛宴中的一位嘉宾,满座对她抛过无言的敬礼,这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样吸引着千万行人的艳羡之色。
餐馆开幕第一天,主人在那刚装修完成的大厅里招待宾客。灯火通明,把好看的大厅映照得好似水晶殿堂。来宾们安详地满坐在餐桌前面,运用着雪亮的刀叉。酒保来往如穿梭,春风似的暖笑在脸上荡漾。主人站起来了,一张圆而红润的脸,体面的身材,和气而且恭敬,动作与声调都恰合“上流社会”的仪节。他报告这大厦筑成的历史:经过了整整的两年,——前年夏初开工不久,战争就使工程停滞,几乎没法继续。可喜“战后”的兴盛不减当年,这事业的需要更其迫切。到这里他再说明这餐馆的设计:餐厅就在底层,舞场将开在摩云的楼顶,每个房间都是最精致华丽的,它将尽力使旅客从这里得到最好的享受。末后他谦逊他对社会贡献的微薄。
一阵响亮的掌声,一串美满的祝词,报答了主人的热忱。
(感谢我的职业!——在这体面的华筵中也让新闻记者占了一席。我跟着鼓了掌。可是我的思想正驰骋在一些别的场景上面……)
时光倒流,我看见这坐着的地方——不过是一片砖横瓦乱的场地。
战火正红,怒吼的炮声改变了这都市的面貌。千万人毁了家,狼狈地涌向街头,涌向巷口。我记得这开工不久的建筑,空场上还只立起高楼的骨架,这个时候就成了很多难民的长眠所。
我还记得8月14日闹市口的一颗炸弹,血染得一街猩红,人肉飞溅到天半,尸体在空场的后面积成了小丘。
我也还记得,这都市失陷未来的第一个冬天,侵略者的行列蜿蜒地从长街踏过;就在这没有完成的摩天楼上,有一个年轻的工人,激动地对游行的队伍狂叫着“祖国万岁”,一纵身如流星陨泻,用生命表示了他的义愤,对殖民主义的抗议。
狼烟遍地,万里锦绣的河山先后失色,而“孤岛”的繁华却更像个太平的年代了。颓废的诗人把华屋看成荒丘,目前大家却眼看着悲惨的地狱幻化成妖媚的天堂。
它的辉煌胜过宫阙,每个房间都住满了贵客。或许有洋场恶少,正用黄金拉拢爱情。或许有大腹的豪客,在一把纸牌里面勾心斗角,大堆资金倏忽地转换着主人。或许还有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秘密,——欺骗、掠夺、出卖灵魂的买卖……(那个狂呼着“祖国万岁”的跳楼人,不了解是从哪一层楼上跳下来的,而那些房屋里目前是什么光景?先前曾在这里寄宿过的,那流离的一群呢?他们是否还都好好在世上活着?)
虚无主义者视生活如游戏,而以人间为逆旅。在扰攘的天地之间,他们悠然而来飘然而去。时间老人则如白衣的酒保,一例殷勤接待,迎来了一批,又送走了一批。目前我正置身于这大餐馆的客厅里,不禁想起如此的一种生活哲学来了。此时此地,比较适合于存活的或许正是这种哲学。可是这正是一种死的说教!大家忘记了,就在这“逆旅”的工地上,也曾有那样严分敌我、坚贞不屈的人,慷慨地流了血的!
正是这种人,在人间留下正气,留下胜利的期望;并且使大家时时羞愧、警惕,不至于被这醉生梦死的浊浪所淹没!
一九三九年12月
【注】孤岛: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四年间租界四面都是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权势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剖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摩天的崖壁”、“水晶殿堂”、“喧嚣的海”、“砖横瓦乱的场地”等,渲染了大餐馆所处的环境。
B.作品为大家展示了不一样的人物,有“上流社会”中热情好客、举止得体、谦恭有礼的大餐馆主人,有“安详”的来宾,也有跳楼的年轻工人。
C.文中两处括号中的句子,都有引起下文有哪些用途。第一处由眼前的现实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处引起下文对两种生活哲学的考虑。
D.作为新闻记者,“我”没沉浸在眼前的豪华奢侈之中,而是回想起以前炮火中这都市的面貌,表明我对现实有着我们的考虑。
5.文章结尾所说的“这种人”到底具备什么特征?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分)
6.文章的题目有哪些含义?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题。(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1、
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国内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国内留学回国职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超越八成的留学职员(82.23%)学成后选择回国进步。
客观而言,“归国潮”是出国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所引发的势必现象。虽然不少舆论在解析“归国潮”时,觉得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除去国内进步形势对出国留学者的吸引力以外,不可以忽略国内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从2007年到目前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备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海外名校读本科、硕士、博士;又有到海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海外“混文凭”的现象。
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现在,到海外同意高中与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率接近30%。察看2007年未来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讲解为什么会有“归国潮”现象了。
2007年后迅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进步的势头对他们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竞争优势偏弱的人群,他们也提升了留学生回国比率。
真的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的价值和国内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更为要紧。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曾指出:“国内流失的顶尖人才数目居世界第一,其中科学和工程范围滞留率平均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选自《中国迎来留学生“归国潮”背后存在根本性转变》,《参考消息》2017年十月29日)
材料2、
伴随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推行,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在增长,这也是将来吸引精英人才的要紧方向。人才回归不能离开政策支持:2008年以来,中国共分13批次引进“千人计划”专家超越7000人,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人。十八大以来,中国已颁布和落实《关于深化人才进步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等60多项文件,初步完成留学职员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回国的政策体系构建。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从经验来讲,我很期望更多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历程再回来,这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更有帮助。”
(选自《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材料3、
调查显示,海归就业难的问题有所加剧。在回国后探寻第一份工作花浪费时间间上,有36.3%的人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46.8%的人在一个季度内找到工作,远低于2013年同期的调查结果。
海归就业遇见的问题,一是由于社会关系互联网不健全,尤其是“弱关系”①欠缺,47%的海归表示“国内的关系互联网因在海外上学而断裂”;二是因为中西方学期规范的差异,留学生的求职时间与国内企业的招聘时间发生错位;三是留学生以为拿到一张海外大学的毕业文凭便可高枕无忧,以为出了国便是镀了金,在出国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和练习,致使其毕业时不了解应该从事什么职业,缺少竞争优势,这也是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海归的相对优势减弱,29.7%的海归表示,“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
(节选自《中国留学近况察看》,《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十日06版)
【注】①弱关系: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交流频繁的强关系对应。格兰诺维特觉得: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之间的信息流动。简言之,弱关系最大概向好友提供一些他们原本很难获得的信息。
材料4、
(选自《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出国留学职员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势必会引发出国留学职员“归国潮”。
B.2007年将来,出国留学人数呈高速增长趋势,与此相应,学成归国人员数目和比率也在逐年上升。
C.出国留学职员中的精英群体中有多少人选择回国,更能真实的评价国内的社会经济进步对人才的吸引力。
D.在专业技能方面,某些海归与国内名校生相比并无太大差别,这是海归就业难问题渐渐凸显是什么原因之一。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剖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经济社会飞速进步,吸引很多留学生回国就业,特别成为那些竞争优势偏弱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重要原因。
B.依据材料二,国内已经颁布了“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吸引精英人才的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归国提供政策支持。
C.国内顶尖人才流失数目居世界第一,因此国家通过扶持尖端科学吸引国外精英人才回归,当然更鼓励这类人才在回国前获得肯定工作经验。[来源:Zxxk.Com]
D.回国后“水土不服”,探寻第一份工作花浪费时间间较长,甚至超越半数的海归在一个季度内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明这类海归的适应能力较差。
E.依据材料四,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析、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职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9.鉴于中国海归就业近况,你想为筹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什么建议?请概括说明。(4分)
2、古时候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
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奂不听,遂进屯长城,采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它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薄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__________。
迁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__________及乌桓并同反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复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赋,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2月、5月产子及与爸爸妈妈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为立生祠。九年春,征拜大司农。鲜卑闻奂去,寇掠缘边九郡,杀略百姓,缘边大被其毒。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口。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__________。
奂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老公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縑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后汉书·张奂传》,有删改)
【注】①美稷:南匈奴单于居所。②休屠各:南匈奴部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敌不过/叩头争止之。
B.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敌不过/叩头争止之。
C.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敌不过/叩头争止之
D.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敌不过,叩头争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区域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区域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打造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本文中张奂因有德政于民,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D.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类职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奂勇敢善战,足智多谋。面对南匈奴的两次反叛,张奂两次以招降瓦解部分职员、募集兵士、占据有利地势等同样方法,在形势于己不利的状况下取胜。
B.张奂临财清正廉洁,自律甚严。羌族各部的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送来了金、马作为礼物,张奂把这类东西都还给了羌人。
C.张奂关心百姓,仁惠及民。任武威太守时,平徭均赋,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晓之以义,严加赏罚,革除民间陋习,深受百姓爱戴。
D.张奂功勋卓著,为人正直。身为将帅,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功劳卓著,董卓仰慕,派人送礼物,张奂因不喜欢董卓而拒绝他的馈赠。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来源:Z§xx§k.Com]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可以,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愿当。
古时候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①,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闻为楚隐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分)
A.“强饮”句不只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节日的心情。这个起句为 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B.“鹖冠”句运用典故,点明了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刻画了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
C.“天上坐”、“雾中看”写诗人舟中所见所感,很符合年迈舟居观景的实质,也让大家感觉到作者复杂的心绪,笔触细腻含蓄。
D.颈联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运用叠词,韵律优美,且语含比兴,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E.全诗写景皆舟上所见之景,情乃舟中穷困潦倒、漂泊困苦之情,一个“舟”字贯穿全诗,境界皆出于此。
15.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有什么用途?请作简要剖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5分,每句1分)
《小石潭记》中,作者写潭中之鱼原本呆呆地一动不动,又“__________,__________”,叫人感觉鱼儿好像在与游人互相取乐。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提出了秦国假如爱护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看法。
第Ⅱ卷 表达题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用法,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胆囊结石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可高达20%,但不少人不了解自己有胆结石,即使在 体检中发现,感觉平常不痛便视而不见,不予治疗。
②近些年来,路人对遇险者作壁上观的情形反复上演,“扶不扶”好像成了一个困扰大家多年的中国式难点。
③现实日常,全才同完人一样既难遇也难得,倘能把有个性的偏才搭配起来,珠联璧合,其用途或许会胜过全才。
④所谓情商是指一种情绪智慧,最后会体目前与人交际的能力上。但指责怀瑾握瑜、不屑随波逐流的高洁之士情商不高,显然是表错了情。
⑤陈邦彦书法洒落劲健,如兔起鹘落,气贯长虹,字里行间奔突着一股清刚俊逸又不失法度的气息。
⑥大坪村以前很贫困落后,筚路蓝缕,大家吃不饱,穿不暖;新农村建设政策推行将来,这个村的贫困情况得到了非常大改变。
A.①④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角逐,说到底是人才角逐,人才愈加成为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策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和用途愈加突显。
B.食品生产厂的地址选择和建设要依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国家法律出发,既要有益于企业的进步,也要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C.中国国家流感中心顺利通过了世卫组织评估,成为第五个世卫组织全球流感参与和研 究合作中心,将来将在流感的控制和预防等方面发挥用途。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有所改观,能够帮助增强国民的自豪感,能够帮助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9.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3分)
A.她酷爱旅游,足迹几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川平原,所以她的见解总能比其他人高明,风韵也更显超凡脱俗。
B.东北农业大学老师董桂菊由于点评作业的“金句”而走红互联网,她说:“目前上课,学生如果喜欢你,就会喜欢上这门课。”[来源:学科网ZXXK]
C.太阳中的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因而大家常会将晒太阳与补钙联系起来。[来源:学#科#网]
D.平常像高考考试一样紧张,高考考试就会像平常一样放松。期望大伙可以在考场上稳定心态并且积极调节自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适合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低于20个字。(6分)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密不可分。思维能力是人脑内在的对事物考虑的能力,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包含认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__________: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内在与外在、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思维能力是内在的,看不见听不着;__________,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语音、文字、词语表现出来。所以,__________。训练想了解,是思维练习;训练说了解,是语言练习。学习语言不忘剖析语言背后的思维规律,就是练习思维;考虑问题不忘用好语言表达方法,就是语言练习。
21.请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要素,低于30字。(5分)
现在,用微信、支付宝扫描二维码付款已经成为生活的正常状态。然而你知不知道?用微信、支付宝等应用扫描二维码付款将正式迎来额度限制。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的公告》,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推行。
新规为条码支付立了“规矩”:若用静态扫描二维码支付,同一顾客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买卖金额应低于500元,该新规从今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
比如,买家在用微信钱包扫描静态条码支付时,单日用零钱包支付的上限低于500元,同时微信关联的所有银行卡还可以再独立获得500元的支付上限。
4、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需要写作。(60分)
2017年12月,“佛系年轻人”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互联网。这个时尚词跟宗教没关系,是指那些在快步伐的都市日常,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法的年轻人人。“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该词最早源自日本某杂志介绍的近期时尚的一种男士“新产品种”,这类男年轻人外表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总是具备以下特征:我们的兴趣喜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些事情都想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步伐去做。
该如何评价“佛系年轻人”呢?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考虑或认识,需要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小阅读
1.A(A.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没势必的因果关系。)
2.B(原文表述为“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 须具备肯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所以选项的表述“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过于绝对。) [来源:学科网ZXXK]
3.B(评论的是 “诗歌之韵”。)
文学类文本阅读
4.A“摩天的崖壁”不 是形容大餐馆的环境。“砖横瓦乱的场地”更不是比喻。
5.①“这种人”指的是“严分敌我、坚贞不屈的人”。(1分)②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解放勇于牺牲自己。(2分)③在人间留下正气,留下胜利的期望。(2分)
6.题目的意思:
①“逆旅”指的是刚刚落成的豪华大餐馆。(1分)
②“逆旅”指的是人间,指某些人醉生梦死的温顺乡。(1分)
主题:
通过历经战争一栋豪华大餐馆的落成开始营业,表现了战争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灾难,(1分)通过虚无主义生活观与爱国主义、勇于担当生活观的对比,讽刺了那种在国难当头之时,麻木不仁、苟且偷生、醉生梦死的空虚腐朽的灵魂,(1分)进而讴歌赞美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1分)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家国忧思。(1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7.B(B.依据材料四图表一,出国留学职员人数不断增长,但增长率有起伏;学成回国职员的比率在2015年有小幅降低。)
8.BE(A“是那些竞争优势偏弱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重要原因”曲解文意; C鼓励这类人才在回国前获得肯定工作经验的不是国家,而是苗绿博士个人的建议。D“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明适应能力差”,于文无据)
9.答案:①知道国家有关留学职员的打折扶持政策。
②在留学期间积累肯定工作经验,对职业生涯更有帮助。
③留学时做好明确的职业规划,同时密切关注国内的就业 信息。
④回国后,尽快融入社会,打造国内的关系互联网。
⑤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竞争优势。
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满分。
文言文阅读二
10.C.
11.C 对象并不都是有德之官员,有些朝代,也有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可能没有德。
12.A 两次方法不尽相同。
13.羌生活性贪婪却重视官吏的清廉,之前有八位都尉都贪图财货,羌人被他们害得非常苦,张奂端正自己,廉洁自己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贵、率、威化各1分,大意2分)
根据他的功劳应当封爵,但张奂不巴结奉承宦官,所以封赏就没实行,只不过任命他
家一人做郎。张奂上书坚决辞让,最后也没同意。(论、除、让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奂,字然明,是敦煌渊泉人,爸爸张惇,任汉阳郡太守。张奂年轻时到三辅区域游学,拜太尉朱宠为师,后来被征召到大将军梁冀幕府任职,因病离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回答策问获得1、,被提拔担任议郎之职。
永寿元年,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和且渠伯德等率七千余人起兵进攻美稷,东羌也出兵响应。但张 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立刻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觉得自己军队的力量抵挡不了他们,争相磕头阻止他。张奂不听从,便率兵前进驻扎到长城。这个时候他召集兵士,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可以与东羌勾结,各路豪强相继和张奂示好亲近,同汉军一同攻打南匈奴叛军,连续作战不断获得胜利。且渠伯德十分害怕,便率众向张奂投降,如此郡内才得以安宁。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耳环,张奂都同意了,然后便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马全都还给他们。羌生活性贪婪却重视官吏的清廉,之前有八位都尉都贪图财货,羌人被他们害得非常苦,张奂端正自己,廉洁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
朝廷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与乌桓一块反叛,汉军很惊恐,都想逃跑。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学问,军士们日渐安定下来。于是他私下里诱降乌桓,使他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杀了休屠各这个部落的首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又被任命为武威郡太守。张奂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集合并安抚散乱的败兵,常常是各郡最好的,河西因此得以保全。那地方的风俗有不少妖邪的忌讳,但凡2月份、5月份生下的孩子与与爸爸妈妈同月份生的孩子,全都杀死。张奂拿仁义的道理教会他们,严格赏罚规范,风俗就得到了改变,百姓为他打造了生祠。九年春,又调任大司农。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便攻掠沿边九郡,杀害打劫百姓,沿边深受其害。朝廷非常担忧这件事,又任命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的身份督导幽州、并州、凉州三州的和度辽、乌桓两军,监管考察各位刺史和二千石的政绩才能,赏赐非常丰厚。匈奴和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总共二十万人。张奂只杀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将它余的人都安抚收留了。根据他的功劳应当封爵,但张奂不巴结奉承宦官,风封赏就没实行,只任命他家一个人为郎,上书坚决辞让,最后也没同意。
张奂年轻时立下志向,曾对朋友说:“大老公活在世上,必须要为国家在边境立功。”到后来成为将帅,果然有功勋。董卓仰慕他,让我们的哥哥赠给张奂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拒绝而不同意。光和四年过世,终年七十八岁。
古时候诗歌阅读
14.D、E。(D由近及远E情并不是仅此一种,应是“愁”字贯穿全诗。)
15.特征: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 。(2分)用途:以乐景衬哀情(1分)。象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离得远远的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的美好画面(1分),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1分),这样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心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1分)
名句名篇默写
16.(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分)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哪个得而族灭也?(3分)
17.B(①视而不见:放在一边,仿佛没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应为“置之不理”。②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在旁不帮助任何一方。此处错误。⑥筚路蓝缕: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错误。③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块,美玉何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块。④怀瑾握瑜: 比喻人具备高贵纯洁的品德。⑤兔起鹘落:常用来比喻写字、作画或写文章下笔飞速,中无停顿。)
18.A(B.句式杂糅,去掉“出发”,或“从……出发”;C.语序不当。“第五个”和“世卫组织”地方互换。“控制”和“预防”地方互换。D.搭配不当。“弘扬”与“影响力”和“软实力”搭配不当。)
19.C(A.强加因果;B.“学生如果喜欢你, 就会喜欢上这门课”过于绝对;D.平常像高考考试一样紧张,未必高考考试就会感到放松;后半句应为“积极调解自我并且稳定心态”,符合事理进步的逻辑)
20.央行规定,4月1日起,微信静态扫描二维码支付单日累计限额500元。
21.①语言能力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能力
②语言能力是外在的
③思维练习与语言练习(这二者)也是紧密相联的
22.作文
【立意剖析】针对“佛系年轻人”,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
赞成的看法:“佛系年轻人”看上去云淡风轻,但他们有我们的兴趣和喜好,有自己生活的方法和步伐,总有走心的地方。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也是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年轻人。西行路上,那奥创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反对的看法:无可无不可的“佛系年轻人”的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步伐快、事业追求高、精神重压大成为正常状态。然而,处处不坚持,每件事随大流,表面 上是一种看淡所有、如何都行,其实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追逐梦想,书写奋斗的生活,适才不负青春。